在资阳市雁江区的特教中心冰壶训练馆里,阳光透过透明的玻璃洒满了整个空间,温暖而宁静。这个夏日的午后,记者走进训练馆时,看到的并非一片嘈杂的竞技场面,而是艺体组组长刘蕾正在耐心地指导两名旱地冰壶队员的训练。她和她的队员们正半蹲在起点,不断地调整和纠正他们的投壶姿势,细心地指导每一个动作,从瞄准到试滑,再到出手的瞬间,仿佛时间都在这片安静的训练场地里放慢了脚步。
刘蕾所带的旱地冰壶队,虽然在特殊教育领域中不算最为常见,但却无疑是雁江区特教中心的一张亮丽名片。这支队伍的成员是从该中心180余名特殊学子中选拔出来的,队伍中不仅有智力组的队员,还有听力组的成员。这项被称作“旱地冰壶”的运动,是冰壶的普及版本,不受残疾种类、地域或环境的限制,因此,成为了许多残疾人士接触冰雪运动的宝贵机会。而就在2018年,雁江区特教中心正式成立了这支旱地冰壶队。
但冰壶训练的初期,困难重重。刘蕾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忍不住笑了笑:“一开始特别不容易。队员们以前从未接触过旱地冰壶,他们的学习能力各异。有些人一个月就能掌握要领,有的则需要整整一个学期。”她说,训练的过程中,她付出了比想象中更多的精力。特别是听力组的队员,他们无法通过声音来接收信息,只能依赖眼神和肢体动作来传递战术,而冰壶的滑行节奏也要通过振动感知。这些困难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刘蕾的耐心和技巧。
展开剩余70%智力组的队员则面临着规则理解的挑战,复杂的比赛规则往往让他们一时无法跟上节奏。为此,刘蕾将复杂的技术动作分解成游戏动作,反复训练。她不急不躁,一遍又一遍地带着他们练习,不断调整每个细节。尽管队员们年纪不小,但由于生活阅历相对单纯,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训练过程中的失误和挫折,也让他们的情绪时常低落。每当这个时候,刘蕾便会耐心地安慰他们,鼓励他们重新再来一次,告诉他们:“多微笑,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们逐渐“开窍”,投球的精准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最初,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迷茫,连目标都不知所在。但当他们投中目标后,眼中便闪烁起了自信的光芒。”刘蕾感慨地说。随着训练不断深入,刘蕾带领旱地冰壶队参加了各种级别的比赛,逐渐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19年,他们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于刘蕾来说,这场比赛让她记忆犹新。她本以为这次比赛仅仅是去“陪跑”,结果他们竟然获得了铜牌。这一意外的成绩让她既惊喜又感动。
在参与这些比赛的过程中,这些“折翼天使”找回了自信,打破了身体的局限,超越了自己。在国家、省、市的各类比赛中,他们屡次获得了金、银、铜奖以及“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等荣誉。每一次获奖,他们的脸上都会洋溢着自豪与幸福的笑容,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胜利,也是刘蕾作为教练的巨大成就。
“通过这些比赛,队员们变得越来越自信,眼中也充满了光彩。我为他们的成长感到骄傲,也很感谢他们让我在这段过程中不断进步。”刘蕾说道。如今,随着队员们的不断成长,雁江区特教中心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未来,学校还将继续推广旱地冰壶、乒乓球、轮滑、滚球等项目,帮助更多的特殊学生找到属于他们的舞台,展现他们的潜能。
特殊教育是一场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而在这条道路上,刘蕾和她的队员们无疑是最亮眼的明星。他们不仅用汗水诠释了拼搏和努力,也用成绩和自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正如刘蕾所说,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它更是他们找到自我、突破自我的重要途径。
今天的他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在起点迷茫的孩子,而是在赛场上昂首阔步的勇者。希望每个特殊的孩子都能像他们一样,勇敢面对挑战,迎接人生中的每一场赛跑。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他们的每一次训练和比赛都能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
发布于:福建省传金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